《三国随章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随章侃-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银如此,而其他的货币各有各的缺陷,比如铁钱不易保存(中国历史上铁钱也一度出现了许多时间),而粮食绢帛虽然一度成为货币。(唐朝时期钱帛兼行,绢帛还是高于铜钱的大额交易货币单位)但是这类实物消耗品实在不宜长期作为货币存在。而铜比之这些就显得优点多多,比起金银来说他数量多,可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系,比之铁钱等他容易保存,比之粮食绢帛他更适宜作为货币使用,所以长期以来铜钱一直占据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货币,而在民间小额交易中的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铜钱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重要时刻,第一,秦始皇创立“半两钱”,他的外圆里方的造型成为之后几千年铜钱的样板,这类方孔圆钱直到清末铜元的出现才被取代。第二,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秦朝短命,半两钱的命也不长,汉初又允许私人铸钱,所以长期以来铜钱的重量币值都不稳定,直到五铢钱的出现,才开始使得铜钱进入了稳定时期,五铢钱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汉朝灭亡后的两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继续使用,刘备赏赐给诸葛亮等四人的五千万钱很有可能是以五铢钱为单位了。第三,唐高祖下令废除五铢钱,铸造“开元通玉”,(开元的意思便是开创新纪元,而非日后的开元年号,通玉后来改称通宝)之后的铜钱便以通宝元宝重宝加上年号。
说铜钱是货币,很大程度是因为铜钱的币值并非由他的重量价值决定,如金银等物虽然也在使用,但是其使用往往取决于他的重量价值,而不是法定价值,而金银本身的价值是不稳定的,所以在两汉结束到明朝中叶前,金银不能称之为货币。而铜钱不同,他的价值并非取决于本身的价值,而是取决于法定价值,如刘备在进成都后因为军用不足采纳刘巴建议铸造直百钱。这直百钱便是出于他的法定地位而不是他本身存在的重量价值。(应该说。直百钱这种做法长期使用不利于经济,王莽多次频繁的币制改革就是新朝失败的一大缘故,不过,刘备的这次直百钱主要是针对当时大量成都府库铜钱流入民间导致物价上涨而采取的办法,另外除了直百钱外,他还令更为官市,这才是成都府库充足的重要手段。)
虽然相比金银来说,铜钱要稳定的多,但是也不乏铜钱混乱的时刻,有时铜本身的价格上涨,超过铜钱代表的价值,便会有人私自销毁铜钱回收铜器,有时铜钱的代表价值远远超过铜本身的价格,便会有人私自铸造铜钱,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假币一般。这两者都是古代财政官员头疼的事。
当然,相比金银来说,铜钱的这种情况要好得多了,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稳定的,但是也有铜钱不值钱的时候,那往往就是战乱时代了,那时货币狂跌,而物价飞涨。而东汉末年偏偏便是这个时代,曹操在与吕布对峙时“一斛五十馀万钱”,而之后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曹魏政权建立后便一度废钱以谷帛为货币。所以在那种战乱的时刻,铜钱也不太顶用。所以刘备给予的钱五千万其实也买不了太多的东西。
所以,对于四人来说,这锦千匹的赏赐才是真正的好东西啊。
在上文中说到过,实物货币一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唐朝便是除铜钱外,以绢帛作为货币,(此外以粮食作为官员工资的也是常有的情况,说起俸禄,还有以公田的田租作为官员俸禄的,发银子作为俸禄也是明朝以后的事了,这以后再说吧)至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更是如此,实物货币占据了主要地位,曹魏一度废除五铢钱以谷帛为货币进行交换,物价也大有以绢帛为基准,这直到晋朝建立也没有完全改变,这与当时物价飞涨,经济大幅度倒退有密切关系,众人连衣食都成问题,实物货币取代铜钱是必然的,而绢帛这种稳定的日常消费品成为货币单位也渐渐成为共识。
所以这锦千匹也是一种货币赏赐了。自然,你愿意回家做衣服还是当货币买东西就是随便你啦。
在最后,我们假想一下我们是一个回到秦代的人,我们会发现秦始皇铸造了半两钱,而这个圆形方孔钱将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直到几千年后,而黄金也成为了货币的一种,要高于铜钱。而我们过了几十年再看,汉朝建立了,不过汉朝允许私人铸钱,市面上的钱有些乱套,虽然仓库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官员们还是在为钱币的价值到底如何而争论不息。等到了汉武帝时期,争论终于停止了,私人不许铸造钱,而官方的五铢钱铸造出来,这种钱在日后的七百年将伴随着我们。假如我们能进到宫殿中,或许能看到汉武帝赏赐给将领的大批黄金,这些黄金在一般的小额交易中是很少出现的,有时会出现一些白金币的货币,但是都持续不了多久。再过了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西汉灭亡了,一个叫王莽的人建立了新朝,而货币也是新的了,而且不停的新,货币不断的变化,尽管这些新货币是十分的精美,但是市面上却越来越萧条,这直到新朝的灭亡。
东汉建立的时候,细心的我们发觉到,原先常常出现的黄金越来越少,不单在市面上,连皇帝们都吝啬起来了,不过五铢钱还是保持着稳定,一直持续到一个叫董卓的人进入,天下大乱,物价飞涨,五铢钱不值钱了,尽管有铸造直百钱甚至直千钱的,但是市面上开始以帛为货币进行交换了,这一情况延续了多年。
西晋之后,天下分裂,五铢钱虽然开始恢复流通,但是绢帛的货币地位居然持续了下来,等到了天下一统的时刻还是如此,到了唐高祖时期,绢帛依旧是货币,但是五铢钱被禁止了,一种日后改名为“开元通宝”的新钱取而代之,以后我们到任何一个朝代,只要看看他们发行的新钱便可以知道他们的年号了,尽管有些皇帝实在懒得发钱。
再过了段时间,随着物价的平稳,绢帛也不再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绢帛就快要退出货币舞台了。时代不停的变换,在短暂的五代之后,我们到了宋朝,宋朝虽然对外交纳银和绢,但是在市面上商人们主要还是用着铜钱,而在大宗交易中,一种叫做“交子”的新货币出现了,我们一定对这些以纸张作为质材,以信用发行的货币感到十分亲切。
这种以纸钞和铜钱为基础的货币体系持续了很多年,尽管在南宋末年和元朝的大部分时间内,纸钞的信用度就好象一张废纸一般。到了明朝中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铜钱太少了,而大家也不接受纸钞,于是到了英宗正统年间,白银终于登上了货币舞台,银本位终于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将持续到上世纪初,那又是另外一个货币时代了。
第六十六章 单刀会的故事
    三国随章侃第六十六章 单刀会的故事
(演义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关羽的单刀会因为演义和戏剧的关系,乃是出名的故事了,演义中的单刀会把关羽的豪气英勇完全展示出来,而相对的东吴鲁肃那边却成了小丑一般。但是在历史上则不同,实际上这单刀赴会原本是赞颂鲁肃的故事。其载于《三国志鲁肃传》:
“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应该说,三国志中的记载在演义中也都谈到了,三国志中有的比如鲁肃主动邀关羽相见,两者的对答,一人的插语和关羽最后的表现都在演义中有,但是为何我们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却完全不同的感觉呢?
这就是小说的厉害之处,其实演义对很多的历史都没有做大的改动,有时甚至就是完全的照抄历史,但是他只要在其中加些细节,则得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比如鲁肃邀请关羽这是史实,他写上了,但是在之前加一段孙权和鲁肃定计要害关羽的描写,这就显得鲁肃的邀请居心不良。再如鲁肃邀请关羽相见是单刀赴会也是史实,但是史书中的单刀赴会其实是双方,但是在演义中实写了关羽的单刀赴会,而弱化了鲁肃的单刀赴会,这样就显示了关羽的英雄气概。再比如在史书上两者的对答都可以说原原本本的抄上了演义中,甚至连那“坐有一人”的角色都由周仓扮演了,但是演义中淡化对答,而强化了关羽的豪气与鲁肃的惊疑不定。其实总体来说演义只对史书中鲁肃在宴上的表现有所改动,其他的都没有改变,只是不断的添油加醋上去,其读出来的感觉便完全不同了。其实演义中这样还不算老道,我们看吴书中对这段记载的描述: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他和三国志中只有两大不同,一则是鲁肃与关羽相会诸将疑恐有变,而鲁肃独往,二则是最后的“羽无以答”。这比起三国演义的大段描写铺垫来说也不逊色,一下便将鲁肃的形象拔的极高,而关羽极低了。(与三国志相比)
所以在看历史小说千万不可相信什么完全的遵守历史,就算他不是那七分实三分虚,而是百分之九十九实,百分之一是虚,那百分之一的虚就能把大家对历史的观感完全颠倒了。
其实说起这个单刀赴会,在历史上也算不得什么有名的单刀赴会,只是演义与关二哥的关系,使得这次单刀会广为流传,毕竟这种单刀会是最能表现一个人在险境中的英雄气概的,演义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来烘托自己的主角呢。(就好象之后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不过真正的“单刀会”还要说下面几次。
其一:曹沫单刀执齐公:历史上最出名的刺客乃是荆轲这自然毫无疑问,不过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这第一位单刀执齐公的刺客却是一位鲁国将军,史记中载: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这位曹将军打仗看样子不行,不过到是胆色过人,居然携带匕首参加宴会并行刺齐桓公。在刺客列传中他排位第一,也是唯一一位没有因为行刺而死的刺客,这次行刺无一人死亡,也算是比较独特的吧。曹沫的这次事件影响很大,日后荆轲刺秦便有想模仿曹沫之举。(只是如齐桓公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想反悔,难道能指望秦王守诺吗?)不过他的身份其实是将军,这刺客只是客串一下而已,所以虽然手里拿的不是刀而是匕首,但是说曹沫是单刀赴会也不委过。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会盟再也不安全了,之后宋襄公与楚国争盟主之位,便是在会盟时被暗藏武器的楚国人给挟持了,之后和谈时限定携带武器和武装人员数量便成了共识。
这次单刀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单刀会的刀,就是用来要挟人的。
其二:演义中关羽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则第二件便是说渑池的蔺相如了。史记的记载: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