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随章侃-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确立自己的正统优势,正所谓成王败寇,这没成败之前敌人一律是寇是贼,我们一律是王,是正义之师,这点是要牢牢确立的,正统这个位置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古代,讲究名正言顺,假如名不正言不顺就要被人群起而攻之。所以有天子在这边总是好的,假如没有的话,或者扶植一个,称对方是伪的,比如日本足利幕府搞一个北朝出来。第二个就别管那天子了,就抓住下面的人狠批,比如说“清侧”,多好的借口啊,自然清完侧后怎么办那再说。
4。扩张声势,这个最虚了,所谓几万可以说成几十万,十万可以说成百万,小小百里可以说成九州天下,正所谓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明明就你一个也可以说成群起拥之,檄文最不可信处,就在此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先把你吓趴下再说。
5。封官许愿,这个是对内部说的,所谓三军为何用命,不外乎富贵耳,你大军出征,这大军自然要作到赏罚分明才行,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公告天下,凡有功者重赏,必然将士乐于效命。否则象宋太宗那样打完北汉没赏赐就又去打仗,这将士心里都不乐意啊。
6。宣传攻势,这个就是要抓住对方民众将士的心理弱点,对症下药,有时能起到千军万马的效果,所谓传檄而定,在檄文流传的时候对敌方的心理进行动摇打击。最佳的莫过于明太祖北伐的那道檄文,先是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奠定北方汉人之心,再宣布既往不咎,之前元朝官吏即便是异族只要归附明朝,则一视同仁,一段檄文,起到了分化打击的效果,之前观望之徒纷纷投效,实在是经典之作。
自然,檄文并不单是宣战征召文那么简单,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类型上是表,但是从内容上他也有部分檄文功能,表明北伐出征的目的和自己的立场信心,再比如《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这种总攻命令也是一种号召檄文,有时如谴责对方但是不发兵的公告,也可以算作檄文。但是凡是檄文,一般都至少拥有上面的三到四个要素,我们就拿陈琳这篇来看看吧
陈琳一开始讲了一番大道理,并回溯了之前的历史,这是檄文的第二要素确立观点和历史回顾。然后便是说曹操的罪状,如杀边让,杨彪,发掘陵墓,包括和袁绍的关系,其中如何对不起袁绍,这一一说来,这是第一要素,批评声讨对方。
再称曹操把持朝政,这样一来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正统地位便不被袁绍承认,这是第三要素。再说和建忠将军张绣协同,可张绣其实后来投靠了曹操,这一点很明了了,是第四要素,虚张声势。
再称得曹操首级,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这是第五要素封官许愿。又劝说曹操阵营中大批袁绍人马,包括原来的吕布所部,曹操所有的人来归降,这宣传攻势第六要素也有了。
再加上陈琳的好文笔,一篇经典檄文就出现了,不过,这秀才的笔最后还是要靠兵的拳头来才能起作用,正如那七岁作诗的骆宾王,檄文做的再好,还是兵败逃亡的份。
正如曹操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众位假如有意从事檄文这个有前途的职业,切记此话。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第二十三章古代文人的两端——狂士与忠士
(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本章死去的两位人物,祢衡和吉平,可以说是古代文士或者说古代知识分子中两个群体的代表,吉平很明显,是忠诚之士,传统儒家教育,对于忠义两字看的很重,尤其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需要,更是讲究这个忠字,这在后期达到了颠峰,正所谓君君臣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地步。当然,这说的是在传统宣传上如此,但是要做到就很难了,所谓忠臣义士,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要用生命作为代价。但是也就是因为不好当,才引得众人的仰慕。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所做的事有难度还选择前进,这才能称之为英雄,忠臣义士并不是凡人所能做到了,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人所不能”的这些忠臣义士而仰慕之。三国演义或者说历代的传说在刻画了关羽,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同时也塑造了吉平等忠臣义士。在三国之中,虽然作者有所倾向,但是对于忠臣则无关立场,都是加以赞颂的,如许贡三门客,张任,审配,沮授他们所忠于的对象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明主,但是对于他们本人,即便站在主角的对立面,演义都给予高度评价,古代知识分子虽然不一定做的到忠义,但是大都希望能做到。
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代表,或者说一种倾向,就是做狂士,便是祢衡这样的人,则是和正统的儒家教育截然相反的。儒家小则自身讲究修身,大则讲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入世,以礼为重,从传统的儒家教义上,狂士这样的人自然不是儒家所赞同的,但是,偏偏就是众多的士大夫推崇狂士。
假若硬要说狂士的起源,则一般说的是以李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是后者,庄子的逍遥是很得士大夫的欣赏,由此进化而来黄老学说在汉初也颇有市场,在东汉末年,更是形成了太平道等道教的起源,可知那时老庄思想的盛行了。
而且,儒家早期也和狂士颇有渊源,孔丘所遇楚狂人,在被人批评的同时,也被日后的许多正宗的儒家学徒所欣赏赞颂。
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正所谓做忠臣义士,但是这并不好做,假若是太平盛世喊喊口号那还罢了,可要到了乱世或者战场上,判断你的忠义之心的机会就多了,若是假忠义,那就要被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人人都想做英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是否真是英雄。不过幸好还有出世做狂士隐士这条路,当年老庄那或许确实是崇尚个人自由,但是到了后世,真正的老庄传人早就去深山学楚狂做野人了,那所谓的狂士沽名钓誉的多,嘴里喊着自由,心里却想着富贵荣华。不用做事,只需纵情,便有莫大的名声,比起忠臣义士付出的少的多,名声却大的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些狂士隐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一定要高门大族,或者得到这些世族所认可的人才能做到,你小老百姓想做狂士,门都没有,而且狂士隐士也是超越法俗之外的,你看祢衡那般做,若是其他人依法也是死罪了,但是就是因为他是名士,则只好暗害之,即便如此,还要落得骂名。为何呢?这中国的士大夫心中哪个不想做超越法俗的狂士,不要什么心血,便可以为所欲为,无论外面是否改朝换代,无论百姓水深苦热,只须呤几句歪诗,发几声无用的忧叹,便能获得莫大名声呢!其实从本质上,中国的士大夫眼里并没有皇帝,上天,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能逍遥自在,哪管王朝更替,百姓死活,路易十四说的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用在这些沽名钓誉的狂士上最为适合。
所以不管各代皇朝再讲忠义二者,也抵不过文士骨子里的那点狂意,你看狂士最盛行的魏晋,士族最盛行的时期,谁还讲那君君臣臣。各朝各代费尽心计,培养出那些忠臣义士,为揽狂澜而抛头颅,洒热血,而那些狂士只需动动嘴皮子做做秀,便太平时做狂士,战乱时做隐士,等得换了天下,再出来继续享受那名士的名声便可了,正是送死你去,背黑锅你去,享乐我来,受苦你去,名声我来。
所以各朝要亡时,便是出狂士隐士最多的时候,而或许也是忠臣义士最多的时候,只是前者兴许能安然痛快的活着骂着,后者则要流尽了血。
第二十四章 陈登们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四章陈登们
(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
本章说刘备得到徐州后又被曹操快速击败,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刘备虽然甚得徐州人心,但是兵力不足,属下大多数兵士是曹军部属,在徐州固然能招募新兵,但是战力不足,或许对付刘岱所统领的偏师尚可,但是面对曹操大军,根本无力阻挡。刘备早期常败于曹操之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并非刘备武略不足,只是所率领的军队数量质量都不够,曹操派属下大将来攻,兵力大致相当,刘备对付不成问题,曹操本人来到,那带领的就大都是主力大军,刘备根本无力阻挡。唯一希望的就是让袁绍出兵以牵制曹操,给刘备喘息之机,可袁绍优柔寡断,不能听取田丰意见,使得曹操能在短时间内调集兵力先击败刘备,再回头与袁绍相持。
不过本章倒没有准备研究这一次徐州争夺战的意思,到是对徐州的一大重要人物——在章末献出徐州城的陈登想仔细说说。
陈登,史载其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通。甚得百姓人心,他在徐州是本土势力的一大代表,刘表称其名重天下,刘备更是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曹操也有恨不用其计的说法。就是这样的一位豪杰之士,在徐州的那几年的所作所为颇乃人回味。
那几年徐州之主更换数次,先是陶谦,后是刘备,再是吕布,吕布死后属曹操治下,刘备又短暂的重回徐州,又被曹操攻陷。这几年换了四个主人,陈登除了对吕布曾反戈一击外,其他人的统治他都表现的十分的配合,即便是吕布,初期陈登对其也没表现出反意。而所有得到徐州的人对这位朝三暮四的陈登也都是惟以重任,只是不管前人对其多么的重用,陈登当兵临城下时都必然归依后人。
假若说吕布曹操和陈登关系一般,可刘备不同,刘备和陈登关系甚佳,陶谦死后,出来劝说刘备统领徐州的便是陈登,之后又对其予以多方支持,刘备在刘表处还为陈登说话,赞扬陈登,说了上文的那段话,而陈登对刘备也是推崇备至,称之“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两人可说是英雄相惜,可就是陈登,刘备第一次败后,他跟随了吕布,第二次兵败,他又马上归依曹操,丝毫没有为刘备尽忠或许的意思。
不过更怪的是,当时所有的人对此事都习以为常,吕布来了用陈登,曹操来了用陈登,刘备也丝毫没有责怪陈登的意思。
莫不是古人对忠义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也不是,同在三国志中,忠义之士也是很受推崇的,如臧洪为张超之义背叛袁绍战死,人称之义士,审配为袁尚尽忠,三国志中也颇为赞许,于禁投降,曹丕画图对他嘲讽,可见忠义两字古人看的也是很重,哪个君不希望自己的臣子尽忠?
那为何陈登如此朝三暮四,其他人却还是重用他呢?
关键就是陈登的身份。陈登是什么身份?我称之为徐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点就是土皇帝土豪。陈登在徐州深深扎下了根,所以无论曹操吕布,陶谦刘备,谁都要用他,你不用他徐州这地你就管不了。所以这是无论谁来徐州都要重用陈登的原因。
而这个身份也是导致陈登谁来了就归依谁的原因,因为你的力量是扎根于徐州,你离开不了,而土豪势力再强,也只是土豪而已,你假若反抗,就烧你的财产,所以无论是哪方的军事力量进入徐州,你就只有归依胜利者的份,即便你和刘备关系再好,曹操吕布来了你就只有笑脸相迎的份。
陈登只是一个代表,其实各州都有这样的本土势力,如荆州的蒯越,蔡瑁,江东的张昭。他们唯一的准则就是以自己的利益安全为上,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们支持刘表,孙策孙权这些军事势力上台,维护自己的利益。
同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在乎换一个统治者,荆州刘表死后蒯越蔡瑁为何献出荆州给曹操,不是他们没有才能,也不是对刘备不满。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争夺天下,反正献出荆州后,他们在荆州的利益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而与曹操作对,一来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那时反抗曹操的自己所拥有的利益会受到打击,即便胜利,那也只不过和现在差不多的权势,何必冒这个风险呢?同样的也是江东,张昭代表的那股势力一遇到强敌就要投降,就说曹操下江东,演义说文臣大都主降,武将主战多,其实这很正常,并非说文人比武官气节低,而是张昭这些文官代表的这些江东土豪们利益全在江东,投降了曹操也不会对自己如何,照样做着土豪,说不定还能做朝廷的大官,而那些武将则不同,假若是家族本是江东的则会主降,而主战的就是那些在江东没有利益牵挂的职业军人,他们和孙权的命运是一体的。
这也就牵扯到本土势力的第二个特点,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在乎换统治者,也是一样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愿意一统天下,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