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拿破仑时代-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动人。他始终感到画中的圣母透
出一种伟大的爱和伟大的孤独感。他每次形容起这幅画时,总
是富有诗情画意。
阿登纳的家乡位于德意志西南部的莱茵兰,这里一直是德意志思想、文
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科隆是莱茵的中心,靠近法
国,大革命②的自由民主思想曾经一度在这儿兴盛,和德意志其它地区相
比,莱茵在思想上相当开放,接近于西方,有自
由主义的传统。大革命失败后,西欧一些自由主义者逃到莱
茵,带来了启蒙思想,因而莱茵人从不认同于普鲁士传统,直
到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
将莱茵纳入版图之后,莱茵人仍为他们的自由传统而骄傲。
少年阿登纳像海绵吸水一般地拼命吸取莱茵的思想文化。他最早得到的
一本书是莱茵民间传说集,那是他用帮助母亲挑
花和在围裙上钉纽扣赚的钱一分尼一分尼③攒起来买的。他还用这些钱订
了一份美术月刊,上面刊登着各种绘画和雕塑学
派的精美复制品。他把这些看作他十分珍贵的财产。他渐渐地
热爱读书了,他念了索菲·韦里斯赫夫尔的许多著作,她几乎
每年出一本厚厚的书,描写在那炎热而遥远的南美洲所发生的
故事。他读完了儒勒·凡尔纳④和卡尔·迈⑤的全部作品,经常神游在凡
尔纳的探险世界。从中学六、七年级开始,他花大
量时间来研究艺术史。从十六岁开始,他每年的圣诞礼物都是
一本约瑟夫·康拉德①的小说。他喜欢圣诞节第一天从教堂回家后坐在圣
① 斯特凡·洛赫纳(stefanLochnerl410—1451)晚期哥特式科隆画派的主要画家,代表作之一是《蔷薇丛
中的圣母》 (MadonnnainRosenhag)。
② 指1789—1804 年法国大革命。
③ 分尼(Pfennig),德国辅市,一马克为一百分尼。
④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法国小说家。
⑤ 卡尔·迈(Karlmay,1842—1912)德国文学家。
①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英国小说家。

庭树下快乐地读他的新书。此外,他还读康西安
斯②、弗里德里希·威廉·韦贝尔③等的书,以及歌德、席勒的作品,路
德维希·乌兰德④、埃马努埃尔·盖贝尔⑤等的诗歌。他喜欢那些富于哲理的
诗句:
我目睹那森林换上秋装,
灰蒙蒙的天空毫无声响;
我昏沉沉地感到即将死亡,
却不知道原因来自何方。。
一个清脆的声音,
蓦然在头上高鸣;
那是一只过境的候鸟,
踏上了南飞的征程。。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阿登纳感到思绪万端,充满了对人生探索的渴望。
阿登纳的求知欲在书海驰骋中日强一日。但他此时仍然只是科隆沙芬街
上的一个少年,少年人的心性使他也不乏顽皮。他像所有那个年龄的孩子一
样不喜欢学校。在念中学2 年级的时候,他所在的中学正值25 周年校庆,阿
登纳便和他的朋友们作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
啊,你这古老的痛苦之箱,
二十五载于兹,
你成年累月,
把青年人折磨摧残。
他喜欢和朋友们一道高唱:
到了星期天三点半,
我们且去跳舞寻欢!
你看他风度何翩翩,
一颗颗耀眼的钮扣,
衬托出上衣分外鲜艳。
她的柳腰多纤细,
配上一对长长的金发辫。
他常和同学们一道玩捉弄老师的游戏。由于他们的顽皮,一位老师常常
恼怒到极点,于是他们画了一张老师怒发冲冠、气歪了嘴的漫画,贴到了教
室的墙上;对另一个老师他们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课间休息时,他们把碎纸
片沾上唾液,贴到天花板上,到上课时纸片干了,从天花板上纷纷落落飘落
下来,课堂大乱,老师气歪了鼻子。
中学毕业考很快就到了。考试之前,他和几个同学事先得知三个德文作
文考题以及规定考的拉丁文课文。在阿登纳的领导下,他们成立了一个委员
会,在同学中间分配好题目,并拟定好了文章结构。为了使拉丁文考试的准
② 康西安斯(Hendrik Conscience,1812—1883),佛兰德所作家,作品有《佛兰德斯的狮子》。
③ 弗里德里希·威廉·韦贝尔(FriedrichWilhelmweber,1813—1896)德国作家,作品有《十三株菩提树》。
④ 约翰·路德维希·乌兰德(JohannLudwigUhland,1787—1862)德国诗人。
⑤ 埃马努埃尔·益贝尔(EmanuelGeibel,1815—1884),德国诗人。

备做得更充分,他们甚至按照一向的评分标准预先确定好了应错几个。但一
向诚实的阿登纳并不感到轻松,他度过了好多个不眠之夜,有时他梦见补考,
从睡梦中惊醒。这件事他终身牢记,从此对弄虚作假深恶痛绝。
大量的阅读使他在拉丁文、历史、德文等几门专业课上相当突出,这些
知识成为他今后在政坛上发挥的深厚基础。他在以后的政治讲演之中常常突
如其来地引用拉丁文成语,而这些成语大多是在他中学时学来的。中学8 年
级时,他的德文老师对他十分赏识,给他的作文下了如下评语:“文章简洁,
构思严密清楚,阿登纳,构思是你的特长!”这一评语让他感到相当自豪。
实际上,简洁和严密也正是他后来发表政治演说的特点。
到了高年级时,阿登纳就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了,因为俾斯麦当政带来了
德国内外政策的巨大变动,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这时,阿登纳开始用自己
的眼光观察这个变动的社会,经常加入大人们对政治的讨论。
当时,德意志帝国还处在从各个方面建立和巩固帝国基础的阶段。为了
不让强邻法国在西方再起,“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外交以削弱法国为核心,
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俾斯麦布下了一盘外交棋局,
即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挑起英俄争端,同时离间英法,以全力孤立和打
击法国。俾斯麦深知,1871 年虽然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但法兰克福和约
决不可能完全摧垮法国。事实如此,70 年代法国已迅速恢复,1873 年法国提
前向德国交付了50 亿金法郎的赔款。9 月,最后一个德国士兵撤离法国的领
土,从而结束了法国6 省区的被占领状态。法国从1873 年5 月开始,政权又
回到了保守的君主主义者手中,麦克马洪元帅接替了梯也尔,当上法兰西共
和国总统,并做出卧薪尝胆的姿态。俾斯麦明白,这意味着法国有可能同神
圣同盟时期的路易十八一样,受到沙皇和其他专制君主、以及敌视新教德国
的耶稣教团的支持。这样,他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举措就很可能难以奏效。
同时,法国人也摩拳擦掌,战争的屈辱,使法国人中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高
涨。法国战后很快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重建军队,不久议会又通过改组军
队的议案,把每个团队步兵营数从3 个扩增至4 个。法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法德关系也势同水火。
俾斯麦搞了一套回旋战术,领导着新兴的德国周旋于欧洲列强之间。俾
斯麦外交棋盘的核心是“三皇同盟”,他全力维护“三皇同盟”,①同时又适
当照顾英国利益,借英国力量来维持大陆均势,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在
1875—1878 年的东方危机①中,俾斯麦鼓动俄国挑起战争,同时又在柏林会
议上扮演“仲裁人”角色,压制俄国的过分要求。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是因得
到了俾斯麦通过外交官拉多维茨传达的“德国力图有裨于俄国政策并倾向在
重大问题上附合俄国的意见”这一讯息,又获得俾斯麦准予德国银行借予俄
① 三皇同盟:这是俾斯麦所策划的拉拢俄、奥匈,孤立法国的外交核心。1872 年9 月,德皇威廉一世、
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三皇及其外长会晤于柏林,达成成立三皇同盟谅解。
1873 年5 月,德俄先定立军事协定,4 月,俄皇与奥匈帝国定立正式条约,10 月德皇也在条约上签字。该
条约规定,三皇在发生争执时,有义务进行协商;遇到来自第三方面的攻击威胁时。有义务采取共同方针。
① 1875—1878 年:“东方危机”,1875 年夏天,巴尔于半岛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爆发反土尔其素丹
的民族起义,俄奥共同进行干涉,英国宣布反对干涉土尔其,支持奥斯曼土尔其政府持强硬态度。1877 年
4 月24 日爆发了俄土战争,1878 年6—7月,英俄奥法意德和土尔其、巴尔干各国代表召开柏林会议以解
决问题。

国1 亿卢布以应军需的承诺,才敢于在1877 年4 月对土尔其正式宣战的。俄
军取得节节胜利之后,俾斯麦却转而支持英奥立场,胁迫俄国作出让步,签
订《柏林协定》。“东方危机”中俄国并没有能通过这次所谓的“援助斯拉
夫兄弟”战争进入巴尔干地区,仅仅从土尔其取得亚洲的阿尔达罕、喀尔斯
和巴统地区;反倒是英奥达到预期目的,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岛,奥匈帝国
则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占领和治理权。
柏林会后,俄国因俾斯麦落井下石,翻覆云雨,对俾斯麦政策发动激烈
指责,德俄关系骤然紧张。俾斯麦又转而采取了新一轮的步骤,以巩固他的
反法中心阵地。他暂不理会亚历山大二世不断施加的压力,反与和俄国矛盾
已深的奥地利结盟,说服安特拉西签立了针对俄国及其盟友的“德奥军事同
盟条约”。回到柏林,俾斯麦又向各方隐瞒条约的真实内容,在回答俄使的
询问时,他把维也纳之行说成是警告奥地利不要对俄抱任何敌对情绪。与此
同时,俾斯麦又做出了要和英国谈判的姿态,指使驻英大使明斯特会晤英首
相比康斯费尔德,就关于在德俄冲突时“英国将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进行
磋商。德奥同盟以及柏林——伦敦往来频繁的消息迅速传到克里姆林宫,亚
历山大二世神经格外紧张,不得不指派主张德俄亲善的沙布罗夫从内定的驻
君士坦丁堡大使改任驻柏林大使,并要求他:“通过与德缔结协议,为俄国
取得必要的支持。”这样,俾斯麦以迂回外交的方式纵横掸阖,迫使俄国又
乖乖回到了三皇同盟的轨道。
待沙布罗夫见得俾斯麦,以沙皇的名义向德国的宰相声明,俄国今后的
政策仅仅是防御性的,除了执行柏林条约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之后,俾斯麦
眼见成功在即,立即通知明斯特,结束了同英国的谈判。1881 年6 月,三皇
协定续约,德奥俄三国又恢复同盟关系,在东方危机和柏林会议上一度失衡
的大陆政策,又重新回归原先俾斯麦的既定轨道。1884 年3 月,三国在柏林
举行会议,决定三皇协定又续定三年。通过俾斯麦,欧洲各国都见识了德国
人的外交手腕。
新闻报业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发达了,舆论、报纸不断地向人们传达各
种各样的信息。政府的各项政策通过报纸的评论而为人们所熟知。阿登纳正
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对外交政策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俾斯麦的
外交政策“聪明而有远见”。实际上,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谁不佩
服俾斯麦的外交呢!
父亲是政府职员,因而常常把一些政治问题带回家里同几个儿子讨论。
在外交上,一家人几乎一致对德国的纵横稗阖予以肯定,但俾斯麦的内政问
题却常是家里争论的焦点。老康纳德十分尊敬俾斯麦,几乎对宰相所有政策
表示理解和维护,但年轻的儿子们则不然,阿登纳虽然年少,却常常振振有
词,尤其在对俾斯麦《反社会主义非常法》①问题上,父子之间经常意见相左,
争论不休。从1881 年开始,社会民主党在议会的选举中不断获胜,1881 年
取得12 个议席,1884 年又得24 席,工人领袖辛格尔以及倍倍尔、威廉·李
卜克内西等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阿登纳和他的哥哥们认为社会民主党力量
的壮大恰与俾斯麦对工人运动的无情镇压有关,同时,他们也向父亲指出这
项法令有违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阿登纳清楚记得在圣诞节时流传着许多
① 反社会主义非常法(sozialistengesetz),是1878 年俾斯麦制定颁布的一项反工人运动的法令,1890 年废
除。

照片,照片上印着来比锡社会主义者在他们自己家里圣诞树下被捕的场面,
阿登纳认为这是残忍而野蛮的行为。这种看法左右了他的思想,并随着时间
的流逝日渐加深。至死他都对《非常法》深表遗憾,认为是俾斯麦一生中两
大错误之一。
阿登纳认为俾斯麦的另一错误是在70 年代为打击天主教徒和中央党而
发起的文化斗争。少年阿登纳曾听人讲在艾弗尔山区②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